Search

【為什麼有些孩子講得聽,有些孩子講不聽?】

前幾天帶羽辰去奶奶家,在吃午餐時,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為什麼有些孩子講得聽,有些孩子講不聽?】

前幾天帶羽辰去奶奶家,在吃午餐時,奶奶看著羽辰欣慰地說
👩🏻‍🦳:「這孩子很不錯,大人講的話會聽。」

晚上思考著奶奶這番話,覺得意義很深遠。

因為家長來信提問時,常會看到讀者跟我說孩子講不聽,也不懂得做該做的事。

為什麼有些孩子講得聽,有些孩子卻講不聽呢?

我用蒙特梭利教育和正向教養的角度切入思索,得到了一些答案,跟大家分享一下。

【什麼樣的孩子講得聽?】

孩子是否「講得聽」,有幾個關鍵:

1 孩子目前發展成熟度是否已能讓他服從外界指令;尤其注意三歲、三歲半以下的孩子,內在衝動比意志力強,常會無法控制自己內心衝動,來服從與配合大人的指示。所以這種情形,其實不是孩子故意「講不聽」,而是他還無法有足夠的成熟度去服從。

2 孩子從小有沒有在良好自由與紀律的環境下成長;過多的自由缺乏規範與限制、溺愛的教養太隨順孩子、太嚴厲的規範常以高壓控制、以及沒有原則的規範常變來變的教養方式,都是無法培養孩子自律、讓孩子「講不聽」的主因。

相反來講,有平衡的自由與紀律環境,有原則的規範與限制,以身作則的父母,和善且堅定的態度,接納孩子犯錯的柔軟,以及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,都是讓孩子「講得聽」的教育關鍵。

3 孩子與環境中的大人是不是有良好的溝通與連結;大人跟孩子越友好,孩子就越願意跟我們越配合(這是真的,而且孩子越大越真)。我們越看孩子不順眼,孩子就越跟我們找麻煩(從小找到大,大人永毋寧日)。

但在探討這些之前,我們都必須瞭解一個關鍵:

人類與生俱來都有著希望自己變得更好的「人類傾向」,都希望自己能表現好、被認同。

孩子也一樣,
「講得聽」的孩子,希望自己表現好。
「講不聽」的孩子,其實也希望自己表現好。

【什麼樣的孩子講不聽?】

那為什麼有些孩子會不聽話、講不聽呢?他們的內心發生什麼事了?

簡單來講,若孩子覺得自己是「好孩子」,在自我期許驅使下,通常他會比較講得聽、自動自發,做該做的事。有自我期許的孩子,通常都不會跟大人故意上反調。

但如果孩子認為大人都覺得他不好、甚至連他自己都覺得自己不好,他可能就會漸漸變得「講不聽」了,因為他會覺得

🧒🏻:「我想當個好孩子!我不喜歡你們覺得我不好!」

這樣的潛意識,會讓孩子開始做些奇怪的事情來吸引大人注意,或是故意不聽大人的話。他們希望藉由這些行為,來獲得大人對他的關愛與注意。

同時,他們漸漸會開始反抗大人,藉由不聽話、不服從來讓自己舒服一點,讓自己感到比較有存在感與價值感。這就是正向教養裡孩子的「尋求過度關注」與「權力鬥爭」,是兩種因為錯誤信念而產生的行為。若這時候孩子內心還是持續感到匱乏,更可能會延伸出對大人的「報復行為」,因為他會覺得

🧒🏻:「你常常讓我難過!我也要讓你難過!」

其實孩子真正要的,不是要我們難過,而是希望得到關愛。

當孩子內心這份需求一直沒有被滿足,久而久之也會演變成「自暴自棄」的問題。他們會認為

🧒🏻:「反正我怎麼做你們都不欣賞我,既然你們覺得我就是爛,那我乾脆什麼都不做、也不要聽你們的。」

我們在成長過程中、曾幾何時,有沒有也出現過這樣的想法呢?有時候我們也不想要再聽大人的話了,因為

🧒🏻:「不聽你們的,起碼我還會感受到一絲傲骨的自滿。」

要讓講不聽的孩子服從,通常大人會用高壓的手段逼迫孩子就範(直到這種方法無效),這是一般人常用的方法。

記得曾經有一次去朋友家,看到一對夫妻和兩個孩子正在吃午餐(兩個孩子大概一個六歲一個四歲)。妹妹很乖很聽話自動自發,哥哥則剛好相反,好好講都講不聽。於是我看到,媽媽和爸爸開始輪流用命令、指責、威脅來驅使弟弟做各種事,氣氛充滿著殺氣... 我心想平常他們在家裡,應該早就打下去了吧。

但往往就是這樣,你跟孩子越對立,他就對你越故意。

為什麼?如同上面說的孩子會覺得:

🧒🏻:「我想當個好孩子!我不喜歡你們覺得我不好!」
🧒🏻:「你常常讓我難過!我也要讓你難過!」
🧒🏻:「反正我怎麼做你們都不欣賞我,你們覺得我就是爛,那我乾脆什麼都不做,不要聽你們的。」
🧒🏻:「不聽你們的,起碼我還會感受到一絲傲骨的自滿。」

【怎麼培養講得聽的孩子?】

從以上可知,高壓式的教養如打罵、命令、威脅、處罰等方式,雖然可能會有即時效果,但長期使用這種方式,不但孩子容易反彈,我們教養也會越來越費力,對孩子人格發展不好,更可能有反效果。

現今這世代,比較理想的教養方式是:

大人需要修正自己的態度與方式,用更正向的教養與溝通方法,以連結孩子內心為首要,讓孩子在保有著歸屬感與價值感前提下,逐漸漸修正自己的態度與行為,往正向的方向發展。

簡單來講,就是我們大人要用正向的心看待孩子,來灌溉他們內心「希望自己變得更好」的種子。

心法掌握好之後,加上剛才講到的關鍵:

a 有平衡的自由與紀律環境;
b 有原則的規範與限制;
c 以身作則的父母;
d 和善且堅定的教養態度;
e 接納孩子犯錯的柔軟,以及
f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。

就是讓孩子「講得聽」的教育關鍵。

教養孩子是需要「配套組合」的,不是大人只要做到一項,孩子教育會就成功。所以,我也一直在學習。

四年前「蒙特梭利專家親授」這本書,我主要講述如何觀察孩子、瞭解孩子,給予孩子規範;一年多前的「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」從觀察孩子再深入一層,進入到如何觀察自己、關愛自己,從源頭開始轉變,給予孩子正向與安定的教養。

而即將 8/5 即將面世的「媽媽,你還愛我嗎?」以及「爸爸,我不要踢足球」,我嘗試把理論與實務的精華都濃縮在兩本繪本裡,透過圖畫與故事,讓父母以透過輕鬆簡單的親子共讀,把最重要的教育養分直接傳遞給孩子。

到目前為止我寫了四本書,每一本都在講「教養」這議題;我跟大家一樣,也還在學習中。

因為,我跟你和你的孩子一樣,都希望自己變得更好。

願我們大家都會變得越來越棒。

#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


Tags:

About author
AMI國際蒙特梭利協會0~3歲、3~6歲認證專業導師,有近20年幼兒教育經驗,在台灣北、中、南等地區舉行過數百場演講、家長講座、及師資訓練課程。多年來在幼兒教育的耕耘獲得許多家長的信賴,面對家長教養煩惱的諮詢,以最親切又專業的態度回覆,其堅定而溫和的文字,總是能療癒每個因為教養而焦躁不安的爸爸媽媽。 著作: 1. 【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】 -榮獲2020年金石堂親子教養書藉年度暢銷榜第一名 -榮獲2020年博客來親子教養書藉年度暢銷榜第二名 2. 【蒙特梭利專家親授: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】
羅寶鴻老師 - "For the Love of the Child."
View all posts